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易门县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深入实施产业强县、工业倍增、园区振兴行动,着力强预期、促转型、提质效,抓好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见效,全年工业经济承压运行、波动发展、企稳收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呈回落再回升趋稳的态势。

一、规模以上工业生产运行基本情况

(一)总体保持稳定增长。202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3%。从全年规上工业增长走势看,在承压波动中逐步企稳,全年成波浪式字型增长,总体实现总量增长。

图片1.png

(二)两大门类同比增长2024年,全规上工业两大门类均实现同比高速增长。其中,采矿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6,拉动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9个百分点,占增加值比重为1.4%电力热力燃气水生产供应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41.7%,拉动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个百分点,占增加值比重为2.4%。制造业同比下降1.7%,下拉增加值增速1.7个百分点,占增加值比重为96.3%

(三)重点行业拉动作用显著。2024规上工业19个行业大类中,有10个行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为52.6%,其中,8个行业增加值增速在两位数以上,工业生产呈现明显恢复态势。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6%,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9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41.7%,拉动0.1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1%,拉动0.9个百分点;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4%,拉动0.4个百分点;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4%,拉动0.4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倍,拉动1.2个百分点。其中,常用有色金属冶炼增加值同比增长5.7%,拉动1.6个百分点。

(四)近四成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24年,全县在统计的18种产品中,有8种产品实现同比增长,占44.4%。铜金属含量1949吨、增长2.5倍;钨精矿101吨、增长1.3倍;机制纸及纸板33047吨、增长21.4%;纸制品13382吨、增长28.7%;化学试剂3679吨、增长44%;隔热、隔音人造矿物材料及其制品10725吨、增长11.3%;黄金2314千克、增长10.4%;钢结构71929吨、增长39.3%

(五)大中型企业发挥工业经济稳定器作用。2024年,全县规上工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占规上工业39.7%,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5倍。

(六)产销率高位运行,产销衔接良好。2024年,产销率96.3%,产销率比去年(93.5%)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

二、规模以上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亮点

(一)全力应对下行压力,不断巩固企稳基础。2024年,全县工业经济复苏经历曲折过程,周期性、结构性突发性因素持续影响,工业企业扛住前所未有下行压力,在承压波动中逐步企稳,实现总量增长、生产趋稳、夯实基础平衡推进。一是主要经济指标下半年经历急转触底、逐步企稳过程,最终规上工业增速年末回升,全年工业生产运行以企稳向好态势收官。二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持续稳健运行,成为新的增长潜力点,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3倍、44.1%,上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9个百分点、0.9个百分点,打开了经济增长新空间。

(二)坚决克服转型难题,稳住发展基本盘。2024年,全县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四大传统行业支撑作用减弱,传统动能增长进入平台期。在此情况下,全力稳住优势行业贡献作用,最大程度降低四大传统产业失速风险,有效打牢经济增长基本盘。依靠重点龙头企业,202420户亿元工业企业共实现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的92.2%,共拉动全县规上工业产值9.4个百分点,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逆势回升。常用有色金属冶炼强支撑,稳步增长,增加值增速由年初的2.0%增长为全年5.7%,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是工业经济保持稳步提升的重要支撑。

(三)积极破解企业经营困难,狠抓新动能培育。2024,全县各行业生产经营主体面临严峻挑战,坚持面向企业对症施策,不遗余力抓项目、保企业、稳生产,破解企业不敢投、不愿投难题,同时,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一是全县加快补强经济增长动能,全力保障开工项目进度,发挥大项目带动作用,年内3户新建新投产企业入统。二是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不断巩固,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见成效。截至2024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家,比2023年末(68家)净增5户,增长7.4%三是新产业发展显成效,新质生产力彰显活力。随着新能源光伏产业发展,3户新能源企业的纳规入统,电力工业高速发展,增加值同比增长2.7倍,上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个百分点,成为新的增长发力点。

三、规模以上工业经济运行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中有忧,制造业回升,但仍处负增长区间。2024年,全县制造业增加值增速(-1.7%)较三季度(-2.7%)回升1.0个百分点,下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7个百分点,制造业引领作用不显。一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回落 产值同比增长9.9%,受价格指数上涨的影响,增加值的增长趋势与产值相反,增加值增速下降2.2%,增加值占比达76.1%,下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6个百分点。二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震荡下行。受基础设施及房地产等项目开工不足影响,工程量明显缩减,水泥、陶瓷生产产量和销售价格均呈下降趋势,增加值增速下降7.5%,增加值占比达10.1%,下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个百分点。三是医药制造业低迷。受药品集采、行业整治等因素影响,医药产品价格总体下行,市场需求整体收缩,医药制造业增加值下降0.8%,延续了今年以来的负增长态势,增加值占比达2.5%,下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1个百分点。

(二)势受阻,工业内生动力不足。一是偏传统的产业结构。以有色稀贵金属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绿色建材、绿色食品加工的工业格局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新兴产业在招商引资、培育扶持方面的不足将难以推动全县产业链延伸及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头部企业萎缩,尾部企业扩大。2024年,全县7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产值3亿元以上的企业6户、占2%,较2023年的7户减少1户;亿元以上3亿元以下的企业14户、占19.2%2023年的7户减少1户;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企业12户、占16.4%,较2023年的17户减少5户;5000万元以下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6户、占35.6%,较2023年的25户减少1户;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15户、占20.5%,较2023年的11户增加4户。三是停减产企业量多、行业面宽。2024年,全年减停产企业44户,减停产面高达60.2%,其中:12月,全县减停产企业37户(停产5户),减停产面达50.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有19个大类行业,9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行业减产面为47.4%,一定程度影响全县工业经济向好发展。

(三)中不足,工业发展新动能薄弱。一是新增企业发力弱、有效增量不足。2024年,全县新增规下升规上工业企业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2051万元,同比下降19.7%,下拉动全县规上工业产值增速0.1个百分点。截至12月,全县仅3户新建新投产企业入统,同比净增产值11393万元,仅拉动全县工业产值增长0.5个百分点,净拉动十分有限。二是工业投资滞后,造血功能不足。2024年,全县工业在库项目49个、占全县在库投资项目23.0%,工业投资额同比下降17.5%,工业投资额占全县总投资额的38.5%,在建工业企业项目推进慢,投产时间尚不确定,难以改变目前工业发展困境。

、下步工作对策建议

(一)夯实的基础,推进传统行业持续发展。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稳住经济基本盘,积极解放高中低端各种经济增长动力,特别是短期经济增长仍需依靠现有存量支撑是优化存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挖掘传统产业潜力。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推进水泥、食品、塑料、医药、陶瓷等传统优势耗能产业品质提升和转型升级二是持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盯紧有色稀贵金属冶炼、生物医药、光伏发电等新兴优势高技术产业技术提升和产品创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提升抗风险能力三是持续关注重点行业,强化预警监测分析。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关注工业经济形势变化、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充分考虑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例如冶金行业企业受价格波动影响,水泥、陶瓷企业受市场需求不足影响,经营状况不佳,生产下降,针对发现问题,要主动靠前,深入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有针对性解决企业发展难题,特别是加快推动停产、半停产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增强企业信心,持续巩固提升行业平稳运行的基础。

(二)巩固的态势,推动产业集群壮大一是用足用好宏观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各部门要积极宣传、解读、落实好国家、省、市有关减税降费等企业扶持政策,精准帮扶企业,解决发展难题,鼓励金融机构加强规上企业融资支持,切实提升服务效能,营造舒心的政务服务环境。二是强链固链补链延链,优化结构。强化产业链衔接,紧扣“35”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力打造有色稀贵金属、绿色建材、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四条重点工业全产业链。围绕主导产业强链、固链、补链、延链抓招商,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各环节、创新链相关方集聚,推动产业链式集群发展,及时跟踪铜业公司阳极铜精炼、贵研资源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积聚的力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一是深挖发展潜力,培育新增长点。深入挖掘内部潜力,着力推进临规企业培育入统,落实小升规奖励扶持政策等,做到应统尽统。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全力抓好三个一批建设,推动签约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大项目,切实做到快谋、快投、快建设、快达产。深入研究、及时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工业项目建设和投产达产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工业重点项目、新建项目建成达产增效,稳定现有存量,扩大新增产能。二是强化创新能力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优质龙头企业,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壮筋骨、增底气。充分发挥好政府、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机构等在创新链上的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迭代,推动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延链、未来产业建链,工业生产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签发:杞荣寿   审稿:李海燕    拟稿:李世兵    联系电话:0877-4961738